4月23日,闽粤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2年建成投运。作为闽粤深化合作的重要工程、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第二条联网工程,闽粤联网工程对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实现能源资源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两大电网再度“牵手”
4月23日,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闽粤联网工程开工大会顺利召开。随着现场指挥人员一声令下,停靠在施工现场的挖掘机隆隆响起,连接福建和广东的闽粤联网工程换流站将在这里拔地而起,闽粤联网工程正式开工。
这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第二次“牵手”。
第一次“牵手”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年6月,三峡―广东±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三广直流”)投产。三广直流是“西电东送”的一部分,也是三峡输变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电东送”有三条通道,其中南通道是从云南、贵州将主要为水电的电力输往珠江三角洲。
解决南部省份广东的缺电问题是“西电东送”的一大任务。有专家指出,三峡水电站像位于中部的一颗心脏,包括三广直流在内的众多的输电线路就像动脉,三峡的电力将通过它们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辐射、送出。
有了三广直流,广东的缺电问题就解决了吗?近两年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省全社会用电量6695.85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广东省全社会用电量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低谷后逆势上扬,达6926.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4%。
福建和广东两省同属一次能源匮乏地区,能源自给率低。然而,闽粤两省经济发展快、用电需求高。因此,除了从外省送电,广东与福建电网如果可以在末端联网,将有利于保障两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及配套文件陆续印发后,全国电力市场改革稳步快速推进,国家陆续成立北京、广州等两个分别负责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经营区域内省间电量交易的区域电力交易中心和负责省内电量交易的各省电力交易中心,为闽粤联网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明确“十三五”开工建设闽粤联网工程。2018年9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国能发电力〔2018〕70号),将闽粤联网工程列为国家补短板重点项目。
2019年3月,国家电网发展策划部与南方电网战略规划部成立联合工作组。联合工作组委托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完成了16个拟选站址(福建13个、广东3个)和3个拟选路径方案的现场踏勘和技术经济比选。
闽粤联网工程终于在2020年收获了一份新的时间表。2020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关于闽粤联网工程核准的批复》,核准建设闽粤联网工程。如今,闽粤联网承担着电量输送以外更多未知的功能,包括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等。
广东省副省长孙志洋认为,闽粤联网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能源结构,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保障能力,对保障区域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福建省副省长李德金也指出,闽粤联网工程有利于充分发挥福建省能源资源储量优势,是福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2、着眼于更多效益
闽粤联网工程投资32.2亿元,输送容量200万千瓦,计划于2022年建成投运。工程的建设,将显著增强闽粤两省供电保障能力,实现两省电网异步互联,促进电力互补互济、调剂余缺,应急情况下可以互为备用、相互支援。
在闽粤联网工程的前期规划中,联合工作组充分考虑到了两省电网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联网的具体方式――直流背靠背,规划在福建境内新建1座换流站,分别接入福建漳州东林和广东梅州嘉应500千伏变电站。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输电网规划中心规划一处副处长王丹告诉记者,背靠背直流工程,就是指两个非同步运行(相同频率但波形非同步)的交流电力系统之间的互联。采用直流背靠背联网,能够提高电网可靠性和经济性,减少系统故障时相互影响,便于运行管理。
“当福建向广东输送电能时,换流站先将福建电网的500千伏交流电转换为±100千伏直流电,相当于将闽南话‘翻译’成普通话。随后,±100千伏直流电又转换为广东电网的500千伏交流电,相当于将普通话‘翻译’成了粤语,从而实现两大电网‘同频共振’。”王丹解释道。
王丹介绍,由于福建电网和广东电网的系统负荷特性、电源结构及出力特性等存在差异,电力联网后两省还将获得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闽粤联网工程预计可以产生互补余缺的季节性送电效益。”王丹举了个例子,“4~5月份广东电网由于区外来电不足,存在季节性供电紧张情况,而福建电网可将汛期盈余电力送往广东;未来福建电网夏季用电高峰的供需矛盾逐渐突出,广东电网夏季大规模接纳跨省送电,加之后续本地电源建设,可将盈余电力送至福建。”
互补余缺带来了跨流域补偿效益。“广东受入的西南水电汛期集中在7~9月,而福建受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来水期早两个月,电力盈余与调峰紧张出现月份具有互补性。闽粤联网工程建设后,在统一协调的调度下,将具有一定的跨流域补偿效益,实现两省间季节性富余水电互济互备,提高水能利用率。”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系统运行部林建熙说。
此外,广东和福建电网“牵手”,还能实现错峰效益。广东夜间经济较福建活跃,第三产业用电负荷夜间相对较高,使得广东和福建的用电高峰出现时段和最大负荷不同,具有错峰效益约240万~310万千瓦。
闽粤联网工程还将带来调峰效益。“福建与广东调峰困难和盈余时段具有互补性,夏季福建调峰容量有盈余,广东存在缺额;冬季福建调峰容量存在缺额,广东则有盈余。工程可发挥调峰互助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清洁能源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消纳,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王丹解释。
闽粤联网工程也让福建和广东成了能够雪中送炭的“近邻”。
福建与广东均是东南沿海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但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同时受灾的可能性较小。“广东和福建电网联网后,一旦面临台风、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其中一方即可紧急支援另一方,降低双方电网运行的安全风险,提高供电可靠性,有利于实现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表示。
3、开启更多“新”意
作为造福民生的重大工程,闽粤联网工程不仅效益突出,技术创新点也不少。
“比如,闽粤联网工程首次在直流换流站应用有源滤波器,大容量有源滤波器能够精准、动态地将谐波限制在换流站内,不对外界系统产生干扰。”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咨询中心变电电气处处长于洋说。
从“被动滤波”到“主动滤波”是换流站谐波治理手段的一次重要突破,除此之外,换流站还首次在我国背靠背工程中应用了6英寸换流阀。
应用6英寸换流阀,为工程建设带来一系列好处。“由于闽粤交界地处山区,站址选择困难,闽粤联网工程应用了6英寸换流阀,将直流电压等级降至±100千伏。电压低,与直流电压有关的设备绝缘也相应较低,设备制造难度减小,同时最小空气净距取值减少,节约了占地和投资。”于洋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6英寸换流阀制造水平成熟,能实现批量化生产,具有质量高、工期短、投资小等优势。
闽粤联网换流站还配置了SVG(无功补偿装置)用于事故后的电压支撑,保障直流安全稳定运行。“SVG装置可以提高输电线路输送功率,延长输电线路电气长度,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最大的意义在于保障一个电网发生故障,不会影响到另一个电网。”于洋解释道。
闽粤联网工程还将采用遥感影像、数字地面模型(DEM)、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GPS和电网三维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新技术,优化线路路径,节约土地资源。闽粤联网工程投运后,将实现国产化率100%,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推动中国电力行业技术的升级突破。
广东和福建电网能够成功“牵手”,同样离不开管理和机制的创新。
2020年9月30日,闽粤联网电力运营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由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代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按55%和45%比例合资组建的,是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首次成立的合资运营公司。
闽粤联网电力运营有限公司担负着闽粤联网工程换流站部分的建设、运维和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闽粤联网电力运营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鹏煌告诉记者:“以闽粤联网电力运营有限公司为纽带,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形成了良性的沟通协同机制,优势互补,按照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要求,制定了综合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规范,决策、管理权限界面清晰,有力保障了合资公司依法合规运营。”
闽粤联网电力运营有限公司开启了新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了新的业主项目部,明确了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模式。“在福建漳州供电公司积极有效的属地支撑下,闽粤联网电力运营有限公司全面完成了工程征地任务、优化农转用办理周期、高效完成手续办理,最终实现了工程的顺利开工。”张鹏煌表示。
银线连闽粤,幸福千万家。可以预见,闽粤联网工程投运后,将进一步加强两大电网间的联系,显著增强闽粤两省供电保障能力,并实现更大范围内电力资源灵活交易和优化配置,为人们的用能生活带来更多绿色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