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又有新动作。1月27日,北京市把能源、交通、通信、建筑、贸易等领域的“大佬”聚集在一起,召开北京市长安链生态联盟工作推进会,共谋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会上,长安链生态联盟成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联盟成员之一发布首批应用场景。
为什么北京市要成立长安链生态联盟?国家电网发布的首批应用场景是什么?区块链与电力两者的深度融合又将如何影响能源行业生态?
什么是区块链?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举个例子,假设小明一家的收入都由小明记在自己的账本上,这有可能出现账目记错或小明隐瞒账目的情况发生。用区块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小明家里每个成员都开始记账,家庭每产生一笔支出,所有成员都记在自己的账本上。那么,成员手中的每一个账本就可以理解成一个“区块”,整个账本就是“区块链”。
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重建信任,是理解区块链技术的关键词。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区块链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据统计,目前我国以区块链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数量超过1000家,在建的特色产业园区超过30个,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作为国内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先行部队”,北京市已经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供应链金融、智能政务等多个领域。此前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区块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要把北京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块链“科技创新高地、应用示范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形成区块链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北京方案”。
从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金融科技峰会区块链专场”发布的《2020中国区块链城市创新发展指数》来看,北京综合排名第一,同时在研发、产业发展和公共热度3个单项排名中位于榜首。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也提到,要在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继续布局建设新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这些决定了北京具备发展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硬实力。1月27日,北京市长安链生态联盟成立,成员覆盖能源、交通、通信、建筑等多领域,旨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开放交流合作,协同布局产业场景,服务社会民生,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生态,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微芯研究院院长董进介绍,基于长安链软硬协同体系,北京正率先构建全球技术领先的新型区块链数字基础设施,其目标是支持100万量级区块链节点进入,10亿量级日均交易量,服务全社会发展。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在长安链生态联盟工作推进会致辞中表示,成立长安链生态联盟是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对掌握发展主动权和战略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联盟工作的深入推进,区块链相关投资和创新资源将加速集聚,新一波区块链“应用潮”将加快落地。
《经济学人》杂志曾把区块链比喻为“信任的机器”,这种机器让政府、企业、公民作为平等的节点呈现在分布式网络上,共享一部不可修改的交易总账。
区块链如何创造信任与合作机制?深入到具体的应用场景,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在长安链生态联盟工作推进会上,国家电网发布“区块链+碳交易”生态网络场景。
从技术层面看,国家电网几年前已经开始研究区块链技术,培育行业竞争优势。国家电网率先成立公司级区块链技术实验室、央企首家区块链专业公司,挂牌工信部区块链重点实验室电力应用实验基地,参与制定首个区块链国家标准。目前,国家电网区块链授权专利数量位居央企第一,创造第一项区块链电子合同授权专利、第一张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数字化凭证、第一台“区块链+边缘计算”一体机等多个“第一”。
从行业本身看,电力行业是碳排放和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也是碳交易市场主体之一。我国在2020年向世界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测算,到2030年全国碳排放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而碳交易存在核算难、监管难、考核难等问题。如何解决?让数据上“链”。
基于“长安链”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国家电网绘制“区块链+碳交易”生态网络蓝图,打造多方共建、灵活互动的碳资产交易模式,实现碳交易从排放权获取、交易、流通,到交易核消、统计的全流程数据上链存储与可信共享应用,打通碳交易环节数据孤岛,支撑政府加快完善碳交易机制,促进碳交易市场的透明化、有序化、便捷化,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区块链在清洁能源消纳场景应用示意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区块链技术大有可为。推进会上,国家电网表示将继续加大区块链技术应用推广力度,加快建设更加绿色、智慧、安全、友好的能源互联网,为长安链提供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
3、“链”上多种业务,“区块链+电力” 按下快进键
区块链与电力还有哪些关联?
对电力行业而言,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十四五”期间重要任务之一。截至去年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5.3亿千瓦,预计2030年将超过12亿千瓦,清洁能源消纳任务艰巨。我国清洁能源消纳存在交易复杂、供需匹配难、用户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国家电网与2020年11月建成基于区块链的清洁能源消纳平台,构建灵活的能源交易模式、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智能化的补贴核算机制,凝聚发电侧、电网侧与需求侧三方消纳清洁能源合力,服务新能源发展。
生产侧发出的电并入大电网,就像水流入池子中。如何知道每一滴水来自哪里?基于区块链技术,池里的“水”被贴上了绿电标签。
针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绿色电力供应链条长、环节多,跨区电力交易数据协作复杂等难点问题,国家电网将可再生能源发电、配套电网输电、冬奥场馆用电等关键环节数据上链,并首次建立了基于区块链的绿电溯源机制。目前,国家电网已累计完成冬奥绿电交易超过1亿千瓦时,实现4家可再生能源电厂发电数据、25个冬奥场馆用电数据接入,为我国兑现奥运100%绿电供应的承诺提供可信证明。
除了“链”上电网上下游企业,国家电网建成的国内最大的能源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国网链”,还在服务社会治理、产业链金融等方面释放潜能。
国家电网各类业务电子合同上链后,能发挥什么作用?2018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建立电子证据开放生态平台――“天平链”,并实现了与司法机构、行业组织、大型央企、大型互联网平台等多个区块链节点对接,“国网链”就是其中之一。依托“天平链”,国家电网建立可信体系,大幅降低企业在数字化经营中的诉讼风险与举证成本,现已存证3600万余条。
不仅在司法领域,困扰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应用区块链技术也能化解。国家电网构建融资新模式,实现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及流程可视化,提升精准化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服务,累计融资17.41亿元,为千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更透明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