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电改深水前行,各项改革有序推进,输配电价、增量配电改革、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交易机构股份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积极进展,进一步释放了改革红利。但与此同时,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就拿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来说,去年广东启动的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让迈入第四个年头的新一轮电改走出了关键性一步。但半年多时间过去了,仅甘肃、山西两省按时间表试行电力现货交易,蒙西、浙江、山东、福建、四川等5个电力现货试点推进工作遭遇“难产”,未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要求,在2018年年底前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
事实上,即便是先行试点的广东,相关试点工作也仅仅是开了个头――3月28日市场运营交易体系刚通过评审鉴定,但交易办法等配套政策仍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
电改试点为何患上“拖延症”?
01
何为现货交易?
现货交易通过反映电力的实时供需情况,能够引导人们在“晚高峰”时段少用电、在其他“低谷”时段多用电,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经济、电力资源的配置更高效。
因此,电力现货市场被视为电改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02
电改拖延的原因
1.阻力大
按照规划,我国未来的电力市场将由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构成。以年度、月度为周期的中长期市场交易已在国内大部分省市展开,而以短时和即时电力交易为主的电力现货交易试点目前还在探索筹备阶段。
但由于技术路线、结算方式等关键议题各方无法达成一致,其他试点地区还未形成初步方案。截至目前,只有3个省份启动电力现货试点。而甘肃省能率先破冰,也是得益于省间现货交易搞得好,为电力现货做了铺垫。
鉴于电力现货市场推进缓慢,国家层面被迫放宽了电力试点的时间表。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去年11月下发的通知指出,各试点地区原则上应于今年6月底前开展现货试点模拟试运行。
电力市场改革的核心不在放不放权,而在于观念改变,这也是电力现货试点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
2.难以操控
电力现货试点和目前开展的中长期交易市场(如现在普遍开展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的本质区别在于,中长期交易市场容易掌控,现货市场难以掌控。
现货市场市场化程度高,风险防范的技术要求也高,研究不透容易出现市场风险问题,这是目前我国电力现货市场推进缓慢的根本原因。
除了风险防控,在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机制的规则,配套现货的中长期交易模式,不同成本电源同台竞争、调度、交易如何与现货试点衔接、结算等关键问题上,相关方存在意见分歧,需要统一意见并予以明确。
3.急于求成
针对大部分电力现货试点不能按既定时间试运行的现象,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首批8个试点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电力基础情况不一,所以电力现货交易管理系统建设没必要急于求成,更无需强行要求“齐步走”。
电力现货试点本来就不可能快,慢才是正常的。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电力现货市场,目前电力现货定义还未统一意见。另外,如今电力体制改革出现明显的“四化”趋势:简单问题复杂化,体制问题技术化,实践问题理论化,改革任务形式化。电力现货并非物理电能商品,只是个优化调度数学模型,由于远远脱离实际,所以,电力现货概念有很大的炒作成分。
电力现货是一项涉及技术、经济、法律多领域实操经验的繁杂工作,推进电力现货市场需要几个条件:
一是要坚定改革决心,绝对不能有可以不搞市场的侥幸心理,这样才能齐心协力。
二是要建立“1+3”体系。“1”是一部好的电力市场运营规则,“3”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防范、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措施。如果有“1”没“3”,就像日常工作没有廉政建设一样,容易出问题。目前国内对“1”研究较多,对“3”的研究太少。
三是要有适当的市场启动时机。现货市场启动需要供需相对宽裕、发电企业不能普遍亏损、煤炭价格相对较低等条件,不能在上网电价长期受到行政压制的情况下启动市场。
因此,要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发展,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的,让大家清楚改革的要求,放下思想包袱,坚定改革信念;二是要逐步减少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降低行政干预;三是要加强对地方电力市场建设方案的指导。同时,应加强对电力市场的研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选择合宜的启动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