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0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颁发了5G商用牌照,中国进入了“5G时代”。如果说,4G及之前的蜂窝通信网络是为“人联”而存在,那么5G就是为“物联”而生。工信部部长苗圩亦在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5G应用将有80%用于物和物之间的通讯。”
1
5G的短期价值:促进万物连接
假设5G已经实现了SA(独立组网)模式,实现对eMBB、mMTC、uRLLC全场景的支持,并且网络覆盖面和覆盖强度已达到较大、较高程度,那么5G将可以充分发挥其短期价值,即促进万物连接。
万物能否被有效连接由两个指标判定,一是连接的成本高低,二是连接的复杂程度。如果这两点都能够克服,那么即便是5G之前的网络,也都能够提供全场景支持。例如在海尔等先进制造工厂中,建设并持续运营专用内部网络,成本不高、复杂度亦不高。但若在中小微企业、普通居民家庭当中建设专用内部网络,成本与复杂程度就如同“太行、王屋二山”,阻挡了80%的潜在连接。据统计,带有Wi-Fi模块的空调,最终联网率不足30%,这还是在联网并没有增加家庭用户任何成本,只是让他们进行动手操作的情况下。
但5G网络的商用,有移开“太行、王屋二山”的潜能,它的价值是让“物连接”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万物智联变得更加寻常。第一,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场景对网络性能要求很高,有了5G赋能可以使智慧医疗、智慧能源走出大城市的专用网络展厅,真正实现全面商用;第二,针对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场景,每个设备可在出厂时开通5G网络连接,实现生命周期内的全流程连接,用户不用再自行手动连接,即便不使用智能功能,厂商也可以提供主动管理服务,而5G资费与5G的连接密度均支持上述方案的落实。
2
5G的长期价值:物联网迈向“物社会”
5G不是独立存在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现有技术,以及未来可能诞生的更多新技术持续与5G融合,形成了“技术资源共同体”,将赋能物联网等各类应用领域。
对于物联网而言,连接只是基础,“物社会”的形成才是5G长期价值的体现。所谓“物社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物”已经具备了社会属性,并将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单体设备到设备群,再到全部设备的集合,“物”莫不体现了社会化的特征。
第一,单个设备逐步具有自主的“单兵”作战能力,能够独立应对外部环境,这与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例如无人驾驶汽车能够根据环境,判断驾驶策略。
第二,设备群拥有自组织能力,与人类关系形成相似。例如,在边缘计算当中,组成资源池的相邻设备,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组织的;无人驾驶的“人车路云”协同通过区块链等方式进行可信信息传输,确保有效协作,这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极其相像。
第三,整体架构具备了泛中心化特征,与人类社会相似。例如,工业互联网的标志解析,是拥有多层级的平台,这同“科层制”模式近似;边缘计算让相邻设备构成了资源池,共同进行计算等,在计算量超大的情况下,才需要向资源量更大的“中央”求助。
第四,在对“物”的管理中,实现了类似社会治理的全局化管理。来自“物”的数据汇聚到各层级的平台当中,让平台能够对“物”实现有效监管,以确保工作到位,同时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
综合以上4点所述,“物社会”持续发展,并将与“人社会”持续融合,两者协同发展将推动人类社会持续进步。